政協委員痛斥:一些領導機關以抓下級代替抓自身|大數據|監督|李漢宇_新浪新聞
原標題:政協委員痛斥:一些領導機關以抓下級代替抓自身,監督別人不監督自己
摘要:“燈下黑”已成為一些重要職權部門的老大難問題。
全國政協委員、貴州省政協副主席李漢宇在提交的大會發言中表示,今年國家監察體製迎來重大變革,無疑是一大亮點,可謂舉國關注。他建議,廣泛運用大數據技術,建設“數據鐵籠”,為監察體製改革插上科技的翅膀。
李漢宇認為,大數據技術有利於解決當前監督問責的“盲點”。
他說,“燈下黑”已成為一些重要職權部門的老大難問題。如,一些領導機關以抓下級代替抓自身,監督別人不監督自己;一些執法人員存在違法亂紀現象。
麵對當下這些突出問題,解決路徑仍然是依賴傳統監督方式,或是不斷提高監督者的級別,或是讓下級監督者直接受製於更高或者最高監督者。李漢宇表示,理論和實踐一再表明,這種路徑必然導致“無窮增設”“頂端失控”和“權力依賴”。社會難以承受如此巨大的監督成本,必然存在死角、空白、盲區。
他說,大數據技術具有在海量數據中發現高概率現象,可通過大數據手段收集、對比、分析與監督執紀相關的人、事和物,發現數據異常,挖掘問題線索,實現監督執紀工作從粗放式向精準化的深刻轉變,從而解決直接監督問責的“死角”“盲點”問題。
李漢宇認為,大數據技術有利於解決當前監督問責的“痛點”。
當前,黨風廉政建設取得重要進展,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,但管黨治黨、加強黨紀監督問責的痛點仍然存在。如,“兩個責任”落實不到位,有的上麵“九級風”下麵“紋絲不動”,有的端坐城樓上觀山景唱“空城計”,甚至執紀違紀、以權謀私,這些都給監察工作提出了嚴肅而沉重的課題。
對於這一情況,大數據提供了橫到邊、縱到底的監督利器,其展現和預測、約束、監督執紀問責權力運用的全過程,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方法路徑。
李漢宇表示,大數據技術有利於解決當前監督問責的“難點”。
他舉例,某省監督係統突破了信息共享壁壘,建立民政、人社、住建、衛計、移民等部門數據共享平台。該係統試運行一個多月中,10個試點縣區采集民生資金類數據2400萬條,涉及金額88億元,通過對比發現問題數據2.7萬餘個,涉及受益對象20660人,效率和成效均以倍數遞增。
李漢宇還表示,大數據技術有利於樹立監察工作公開、公平、公正形象。
他說,大數據的開放性、高效性,充分釋放了群眾和媒體監督正能量,使體製內外、線上線下形成無處不在的監督網絡,構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良性互動的監督問責新模式,有利於形成自我監督+社會監督“雙輪互動”的理想態勢。
“數據資源稀缺是大數據應用的主要瓶頸。”李漢宇認為,目前,紀檢監察機關自建的相關數據庫存在顯而易見的局限性,在很多情況下無法準確識別真正的廉政風險,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紀檢監察係統封閉、單向、粗放的治理格局。
他建議,各級各地紀檢監察機關充分運用新媒體、新技術,特別是社會公共服務生成的移動化社會場景海量數據,充分釋放群眾和媒體監督正能量,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良性互動的監督問責新模式,依托大數據思維和技術,構建監督工作大平台,為監察體製改革開好局、起好步。
⠠⠠⠠⠩進入專題
責任編輯:張義淩
"